文|欧阳凝芳
Z32次列车开始检票的广播响起,我合上书,从背包里掏出身份证。正要起身,书中忽然滑落一张纸片,轻轻飘落在脚边。我赶紧俯身拾起,仔细端详。这是一张2014年的红色软纸火车票,字迹依然清晰:余姚至黄石,2014年10月3日,新空调硬卧,13车上铺。票面右侧,“国庆回家”四个铅笔小字,依稀可辨。
我轻轻抚着票面,细腻的纸质触感,瞬间唤醒了沉睡十年的记忆。
那时家里还没买车,Z32次是宁波至武昌的直达特快列车,夕发朝至。晚上从我所在的余姚上车,蜷在铺位上睡一觉,次日清早5点就能抵达家乡,既方便又安全,自然而然成了我们回家的专属列车。每逢年节,Z32次总是我们的首选。但节假日购票不是件易事。记得那时,我在余姚守着电脑,弟弟在老家拿着手机,同时刷新网站。当页面终于跳出“购票成功”时,我们隔着电话欢呼起来,仿佛打了一场胜仗。
到了乘车那天,我们早早赶到余姚站。不大的候车厅里早已是人头攒动,天南地北的乡音在空气中交融,整个大厅里弥漫着节日特有的拥挤与欢乐。当取票机“嘶”的一声,吐出一张带着机器余温的车票,我小心翼翼地握住它,心里很是踏实。这通往故乡的一纸票根,一下子将所有的思念与期待都稳稳地给接住了。
那时检票口还没有自助闸机,进站靠人工验票。工作人员接过车票,在票面上“啪”地盖下检票章,我接过票,上车安顿妥当后,心中雀跃,便顺手在票面上写下“国庆回家”四个字,小心翼翼夹进了随身携带的书本里。谁知这一夹,就是十年。
十年过去了,这趟列车仍然是我回家的首选,但火车站已悄然换了模样。取票机前不再有逶迤的长队,检票口换成了智能闸机,人们只需刷一下身份证便能迅速通行。那些曾经紧握在手中的车票,已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列车缓缓启动,窗外是流动的夜色与灯火。我将这张意外重见的车票,又小心翼翼地安放于书页之间。它是一枚时光书签,更是一个时代的恒久印记,所记录的,是个体的归程,更是集体记忆里的温情,定义着我们心中最温暖的坐标。
瑞和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