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
日前,我国首批通过自主培育的大国工匠人才名单公布,山东12人榜上有名。每位大国工匠的背后都凝聚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把工作干好,首先要xxx?”这些大国工匠将给出掷地有声的答案。本期聚焦“大国工匠”系列人物——管益辉。
“把工作干好,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大国工匠 管益辉
对产业工人而言,打开假期的常见模式是——在岗。他们坚守岗位,既是保障生产需求,更是为了让技术攻关的脚步不停歇。
刚从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举办地重庆回到青岛,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分厂加工中心操作工管益辉就投入到工作中。这个国庆中秋假期,他仍要继续“做课题”。
高铁转向架关键构件的智能化加工技术攻关及工艺优化,是管益辉带领团队开展的最新课题,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步攻关方向确定了,正朝着规模应用努力。”管益辉介绍。
让高铁跑得更快更稳,是管益辉的终极目标。为此,他通过多年钻研努力,给中国高铁装上了“国产膝盖”——成功实现了“高速列车轮对轴箱柔性加工技术与应用”。
打个比方,轮对轴箱是动车组转向架的关键走行部件。如果说转向架是高速动车组的腿,那么轮对轴箱就相当于膝盖,把车体重量和载荷传递给轮对,润滑轴颈,减少摩擦,降低运行阻力。其中,轴箱体是轮对轴箱的关键工件。
那什么是柔性加工?最初,轴箱体以单机生产的方式加工制造。随着批量化生产,传统的单机加工模式,面临返工率高、效率低的瓶颈。“柔性制造系统可以同时加工几种不同规格的零件,能够有效降低时间成本、用工成本。”
当时,轴箱体柔性加工生产线是全新的智能化生产制造领域。为了使生产线具有“柔性”,管益辉与工友们白天工作学习,晚上做笔记、查资料,历经成百上千次攻关与试验,一点一点“啃下”柔性生产线的操作技术。他们创新性地将15道工序集中为2道,并创造轴箱体先进装夹操作工法,解决了工装夹具定位偏差等一道道难题,实现生产线提前投产应用。这条轴箱体柔性生产线,不仅保障了加工精度,还将单件产品加工时间由12小时减少到1.5小时,效率提升8倍,完成的产品由最初的2种增加到50多种,翻了20多倍。
正是凭着这一重大成果,管益辉获得了2021年度山东省职工创新创效竞赛省级决赛特等奖,带着团队拿下了100万奖金!
但管益辉没有满足于此,持续在机械加工领域勤学苦练、勇于攻关。在出口印尼雅万高铁动车组和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研制中,他带领团队成功运用智能制造技术实现了国内领先的创新性突破。
工作34年来,管益辉获国内外授权发明28项,主持编撰专著1部,在省部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以第一排名获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二等成果、山东省职工创新创效竞赛特等奖等9项创新成果。工作上结出的累累硕果,为管益辉带来许多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全国最美职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齐鲁首席技师……
管益辉认为,这些荣誉更是对自己坚持学习的肯定。“随着时代和产业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我们不学习,就会被淘汰、被抛弃、被甩掉,所以,坚持学习、一直学习,才是我们跟上发展步伐的唯一方法。”他认真地说。
(大众新闻记者 刘一颖 通讯员 任鹤 编辑 金雪 设计 吕文佳)
瑞和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